最猛的一条评论直接冲上热榜:“我就问一句——咱们县里那几个年年收补贴的示范村,看见没?人家靠的是规矩,不是宣传。”
……
第一个月,陈家村蜂窝电商收入破了二十万。
这是个啥概念?是去年整个村小型集体项目一年的营收总和!
更关键的是,这一笔笔订单,全部依制度入账。
系统一公开,不少村干部瞪大眼睛:
“这、这都能这么干?!”
“我们村搞电商好几年,一到分钱就撕破脸,人家倒好——直接用制度划分、责任卡签字、过程留痕,居然连怨言都没几句?”
更有人酸酸地问:“那制度万一出了问题咋办?你们这又不是企业法务,有法可依?”
张浩当场把蜂窝平台挂账截图甩了出去:
【失败机制已备案、历史争议有记录、最新制度版本号为31,已通过共议会第二轮复核】
“我们不靠盖章靠共识,不靠法务靠修复。”
“我们制度哪怕错一百次,也能改回来,但你们的制度连一次错的勇气都不敢有!”
现场哗然。
这是装的第一波逼。
……
第二波打脸,来得更直接。
市里另一个“示范村”——柳塘村,原本被认为是农村治理样板,结果这次也推了电商试点。
第一批上线的是“山泉蜂蜜”。
结果被网友一眼识破:
“你家蜂蜜颜色这么浅,是不是兑水了?”
“这标签写的三无,厂家在哪儿?责任人是谁?”
“分账比例是多少?给农民的是不是打工价?”
三天后,柳塘村商品全部下架,市里电商办公室通报批评,理由是:“供应链不清、责任卡缺失、价格与产能脱节。”
而与此同时,陈家村的蜂蜜直播卖到脱销,系统自动生成标签:“信任度优先供应村”。
新闻一出,市农业局长亲自点赞,并附言:
“同样是卖蜂蜜,一个靠广告,一个靠制度。差的不是蜜,是规矩。”
柳塘村气得发声反驳:“你们蜂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