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好的制度,不是大家都说好,而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哪块不满意,还能提出来。”
这个笔记最后,被陈鹏飞亲自转发到平台首页。
他附上一句评语:
“我们不是在教治理,是在活出治理。”
蜂窝制度,从此迈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
制度不只是行为体系,更是一种价值观的载体。
这是一种底层发生、自我生成、持续演化的社会能量,正在田地里、村口、共议桌上,一寸一寸,把那根从来被看不见的“治理神经”,拉回每个人的手中。
而陈家村,还只是起点。初十,陈家村的雪还没化,县农业局的车就开进了村。
这一次,不是下乡调研,也不是慰问走访,而是正式带来一个消息——
“市里决定推行农产品电商试点,陈家村是首选试点村之一。”
消息一出,整个村子炸了锅。
“咱村也能上网卖东西了?”
“蜂蜜、罐头、干果,还有咱山上的药材,是不是都能卖到外省去?”
更有眼尖的年轻人激动得直跳:“我在城里打工那阵子,见人家卖农产品一晚上赚几十万,那可是啥都不用种,光靠直播带货!咱有货、有制度、有工分分账,谁还能比咱干得明白?”
陈鹏飞没说话,只点了点头,然后一句话定调:
“这个机会,是对咱村三年制度的检验,也是咱村的第一场——对外打脸战。”
……
五天内,陈家村成立了“蜂窝货品专班”。
蜂蜜、香菇罐头、枣泥糕、野山药干、银杏叶茶……产品线列了满满一墙,全部按制度路径挂账,追溯到生产点、劳工班、贴签人。
张玉英带人做品质复核,吴凡牵头建直播间。
第一天试播,点进来三十多人,第二天涨到五百,第五天,平台后台忽然推来一条通知:
“陈家村蜂窝商品体系——进入全市优选频道。”
后台系统点赞数、评论数飙升。
评论区炸开锅:
“原来农村也能这么干净利落地卖货?”
“这分账表都能挂上墙,买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