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飞只回了一句话:
“我们制度不是靠人少能维持,是因为人多才必须维持。”
第三波评论潮直接把柳塘村打成“失信试点”。
这一波,又是明晃晃的一次“制度打脸”。
……
接下来,陈家村继续扩张产业。
他们拉起“制度共营联盟”,带着周边七个村,一起做统一包装、共用分账平台、标准化直播脚本。
联盟取名——“山河蜂巢”。
不是商标,是制度互认体系。
每个产品贴标前,必须通过三轮审议:
1本村制度追溯可查
2分账比例公示
3商品流程平台可视化
制度没挂上墙的,坚决不收。
一时间,县里都在传:“陈家村这是玩真的,不靠专家,不看文件,一条制度能换成真金白银。”
有干部私下嘀咕:“这个蜂窝,怕不是想干掉咱这些老套路?”
也有群众笑:“怕啥?谁让你们连个账都不敢贴墙呢!”
而蜂窝联盟第二个月,收入突破六十万。
陈鹏飞开了一次简单的会议,没表功、没请专家,就说了一句:
“如果这三年走出的路,真的能变成钱,那就说明我们干的是对的。”
……
而此时的他,并没有满足。
他盯上了下一步——“制度信用金融计划”。
简单说:用制度信用,换取金融贷款,真正让制度成为资产。
若能成功,蜂窝制度将彻底从“协商规则”跃升为“信用工具”。
那一天,陈鹏飞对张浩说:
“我们下一步,不是做制度的试验者,而要做制度的持证人。”
张浩挑眉:“你想干嘛?”
陈鹏飞答得很慢:
“我要让银行也承认我们的账。”张浩一听这话,眉头一皱:“你是说,让银行看咱村贴墙的账,就像看企业的财务报表一样?”
陈鹏飞点头:“不止要看得懂,还得看得上、愿意投、敢放贷。”
张浩哼了一声:“你这口气不小,银行是政府开的,他们认的只有盖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