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写的制度,在地头是这么跑的。”
“原来‘误工一分钟’,真的能让一个数据卡整天。”
“原来老百姓愿意拍桌子,不是要闹,是因为你不听他说。”
陈鹏飞没说一句话。
只是把那张当晚议事流程图拍下来,贴到蜂窝平台首页,标题就叫——
“制度归地·001号记录图”
下面附一句话:
“制度不是写出来给人看的,是走出来让人信的。”
……
从那天起,“归地机制”成为蜂窝制度运行的第六项原则。
前五项是:
1协商优先
2轨迹完整
3失败记录
4自愈触发
5多轨共议
而第六项,是:
6归地检验:凡制度运转满三月,必须进行一次“原地体验”,确保制度真实运行于生活本身。
平台设立“制度归地指数”,以参与实操次数、村民真实反馈、流程可行性为评分维度。
所有评分高于90的制度,自动入选“蜂窝共享机制库”。
不是示范、不是典型,而是一个基础底层“制度图书馆”,供所有新村点“借阅”“移植”“改写”。
这就是蜂窝要走的下一步:
不是再出样板,而是提供制度素材。
……
到了六月,中央政研院一个青年项目组提出,想用蜂窝平台做一次国家级别的“协商模拟训练实验”。
他们的设想很简单:
不再让年轻公务员只看书、背法规,而是让他们直接走进村庄,看一套制度怎么从争吵中生出来、从失败里站起来、从一次又一次修补中长出未来。
陈鹏飞答应了。
但加了一句话:“不要来指导,请来体验。”
项目启动后,第一批二十位青年学员住进马驿村,每天参加共议会,每周提交“制度体验报告”。
其中一位叫邓凯的年轻人,在体验第五天的笔记里写下:
“以前我以为治理是制定规则,现在我知道,治理是陪着别人把规矩活出来。”
“我们不是来告诉农民要什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