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看,‘安排别人’到底是怎么安排出来的。”
来自上海的法学研究生说:
“我读了三年‘制度理论’,却第一次听说‘制度也可以写得有情绪、有青春、有失败’。”
“我要去看一次,哪怕看完后我回归城市。”
而那一刻,蜂窝知道:
他们这一套,不只是农村的制度。
而是这个时代,最年轻的一代人,写给自己的——
生活里的“第一份规则”。
蜂窝“百校千人制度访学计划”启动两周,第一批访学学生正式进村。
他们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按蜂窝平台设定的“沉浸式制度体验流程”执行:
入村第一天,必须旁听一次真实的共议会;
三天内须完成一次“制度介入体验”;
七日内提交一份“制度初稿”,由本村群众讨论;
十日内必须接受一次公开反驳,并写出返修方案;
最后由群众票决是否“临时试行”,无论通过与否,均记录备案。
各村一度人头攒动,堪比过年。
陈家村这边来了八人,分为四组。
第一组,是北京大学的两位社会学研究生,一个叫林知远,一个叫蒋雨晴。
一进村,两人就被安排参与“青年夜话共议”。
张玉英笑着说:“你们这帮人,平时打辩论赛惯了,现在坐在我们这,得学会一句话——‘群众不听你讲道理,只听你讲他们的道理’。”
果然,不出所料。
林知远提了个制度:
《农村空巢老人陪伴制度试行草案》
内容很完善,流程很精致,数据模型也做得严丝合缝。
可群众听了半小时,没一个点头。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大爷当场举手:
“你说陪伴,我们当然愿意。”
“可你那制度要我们每天固定时间签到,出门得申请,连我们跟孙子吃顿饭都要提前报备,你这不是陪伴——你这是把我们框起来!”
全场哗然。
林知远一脸懵。
他没想到自己在大学里“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