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璐璐把图挂在蜂窝平台首页,附一句话:
“你写过的规矩,哪怕被人骂过、推翻过、改掉过——我们都记得。”
“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那是你第一次尝试,不当被管的人。”
这一图,引爆全国。
数十所高校政法、社工、公共治理专业集体转载,媒体头条标题:
“新规矩长在田埂上:‘90后’‘00后’如何用制度回应生活?”
评论区火了。
“我从小只知道接受规矩,从来没想过——我能写规矩。”
“被否决的那条制度也在图上,我哭了。”
“我们以为制度是领导在办公室敲键盘打出来的,结果蜂窝告诉我们,它可以是操场边、饭桌上、手机群里、两句话一撕一写就能成立的。”
甚至有中学老师发朋友圈:
“从今天开始,我把这图挂进教室。”
“告诉他们,你不是在学规矩,你是在为将来写规矩做准备。”
蜂窝制度“青年写规矩”的理念,开始走出村口,走进课堂,走向城市。
而这时,真正的大动作来了。
蜂窝平台发布公告:启动“百校千人制度青年访学计划”
计划内容:
邀请全国百所高校学子,深入蜂窝制度节点村进行制度体验实习;
每人必须提出一条原创制度草案,经村民表决通过者,纳入平台荣誉制度库;
所有失败制度也将归入“制度墓地”,供后人复盘。
有人问:“制度墓地?这不是丢人吗?”
张玉英当场怼回去:
“我们村头就有墓地,死人不丢人。”
“制度死了也不丢人,只要它活过!”
陈鹏飞则淡定补充:
“我们要的是——让下一代,不再害怕失败。”
“写规矩,也要有资格失败。”
“你如果连错一次的机会都没有,那你写出来的,全是假制度。”
百校计划一出,报名通道三小时爆满。
平台一度服务器崩溃。
东北林业大学一个社工女孩留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