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换个规矩。”
“我想写点什么。”
那一刻,蜂窝制度“青年孵化计划”彻底成功。
不是因为制度完善了,而是因为——
他们开始相信自己,也能当一个制度的写手。
“火苗计划”彻底点燃后,蜂窝平台乘势推出第二期制度工程:
“青年制度图谱构建行动”
通告只有一句话:
“我们不建图书馆,我们建的是——你们这一代的规矩地图。”
计划一出,立刻有青年评论:“我们也能‘制图’?这不是研究员干的活儿?”
但蜂窝平台说:
“你不需要当研究员,只需要写下‘你在哪吵过一次制度,写过一份草案,谁推翻过你,谁支持过你’,然后标个点。”
“剩下的,我们来连线。”
系统上线48小时,全平台收录青年制度事件2238条,其中:
失败草案标注:412条;
被公开反对记录:1186条;
制度反修后的二次通过数据:217条;
“无人支持”的孤岛制度:44条。
有的记录让人爆笑:
“我提议‘夜猫子不许打扰晨跑党’被全村当场反对,票数0。”
有的记录让人感动:
“我们那条‘青年值班制’,第一次没人报名,后来第二轮,轮到我妹妹站岗的时候,十个男孩报名说‘她不能自己站’。”
有的记录让人沉默:
“我爸是蜂窝制度起草人,但我第一次参与制度会,就跟他吵翻了。”
“那次我输了,我说:‘你们那一套不懂我们。’”
“后来,我写了第一条属于我们宿舍的‘共吃制度’。”
“今天,它在我们村上线,参与人数312人,投票通过。”
平台将这些点位汇入后台,生成全国首张:
【青年制度火线图】
图上,一个个光点如同星火,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密密麻麻,像星空。
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年轻人曾试图为身边生活写下一句“规矩”的痕迹。
这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