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的操作让杨国忠颇为自得,他认为自己无论是智谋还是对圣人心思的揣摩,都远远胜过了裴徽。
在与裴徽的这场争斗中,杨国忠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胜利,他的自信心也随之膨胀到了极点。
他自认为是一条被困在浅滩的蛟龙,如今终于跳入了大海,彻底释放出了蛰伏多年的野心。
而为了让这阶段性胜利成果最大化,杨国忠可谓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
他心里很清楚,裴徽不在长安的这段时间,正是他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的绝佳机会。
因为一旦裴徽回到长安城,很多事情恐怕就没那么容易办成了。
于是,杨国忠当机立断,连夜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幕僚们,共同商议如何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深思熟虑,他们最终敲定了一个“三步走”的夺权计划。
首先,杨国忠想到了一招“借刀杀人”之计。
就在裴徽离开长安城的第二天,杨国忠便开始行动了起来。他暗中指使一批人,对王维进行弹劾,指控他写了反诗。
杨国忠对李隆基的脾气了如指掌,他深知皇帝对于“谋反”二字是极为敏感的。
因此,他特意命人伪造了一首王维的《凝碧池》诗作,并在朝堂之上慷慨激昂地陈词:“王维身为吏部尚书,竟然在诗中称叛军为‘胡尘’,这分明是对朝廷的大不敬,其心可诛啊!”
果不其然,李隆基听闻此言后,顿时勃然大怒。
他对王维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慨,认为这是对皇权的严重挑衅。
于是,李隆基毫不犹豫地下达旨意,革去了王维的吏部尚书官职,并将其交由杨国忠进行彻底的调查。
而且杨国忠以右相的身份兼任吏部尚书一职,这使得他拥有了极大的权力,可以对朝廷中枢和地方的一些官职进行大规模的调整。
这无疑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一朝宰相一朝臣”模式的正式开启。
在这个过程中,元载和严武操纵着陈希烈,试图对杨国忠进行全力阻击,以保护王维。
然而,杨国忠的行动却异常突然,让他们措手不及。
特别是杨国忠还巧妙地抓住了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