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州、莫州等地,更是农业发达的地区,为中原政权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其他物资。这些地区的割让,不仅让中原政权失去了重要的战略要地,也让它的经济基础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三、历史遗祸——绵延四百余年的创伤
中原政权的防御困局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中原政权失去了北方的重要屏障,防御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后周和北宋时期,统治者都意识到了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多次试图收复这一地区,但都未能成功。
后周世宗柴荣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君主,他一心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959 年,柴荣亲自率领大军北伐,一路上势如破竹,先后收复了瀛州、莫州等地。然而,就在柴荣准备继续北伐,夺取幽州时,他却突然患病,不得不班师回朝。不久之后,柴荣病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也随之搁浅。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对燕云十六州也是念念不忘。他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先统一南方,然后再收复北方。在统一南方的过程中,赵匡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兵力,但他却未能在有生之年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祖去世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他对收复燕云十六州充满了信心,于 979 年和 986 年先后两次发动北伐。然而,这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宋朝军队在河北战场上陷入了苦战,不仅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还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此后,北宋不得不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将大量的兵力部署在内地,以防范内部的叛乱和农民起义。对于北方的边防,北宋则采取了被动的防御策略,修建了许多防御工事,如水长城等,但这些防御措施并不能有效地抵御契丹的进攻。北宋在与契丹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最终在靖康之变中被金朝所灭。
社会经济与民族认同撕裂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不仅是国土的丧失,更是对中原社会经济和民族认同的一次巨大冲击。
在经济方面,燕云地区是中原地区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产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一直以来都是中原政权的重要粮仓和马匹供应地。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得中原政权失去了这些重要的经济资源,经济基础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同时,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