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石敬瑭的兵力远远不及后唐。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向契丹求援。他派遣使者向耶律德光许诺,如果契丹出兵帮助他夺取后唐的皇位,他愿意割让燕云十六州,并向契丹称臣,每年进贡大量财物。就这样,一场交易在石敬瑭与契丹之间达成了。
936 年,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骑兵,南下援助石敬瑭。石敬瑭与契丹联军在后唐的边境与后唐军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由于契丹骑兵的勇猛善战,后唐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后唐军队大败,李从珂自杀,后唐灭亡。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顺利地登上了皇位,建立了后晋。
二、割地过程——权力与妥协的双重背叛
“父子盟约”与国格丧失
石敬瑭为了获得契丹的支持,不惜与耶律德光约为“父子”。耶律德光比石敬瑭小 10 岁,但石敬瑭却尊他为“父皇帝”,并自称为“儿皇帝”。这一盟约堪称历史上最为屈辱的盟约之一。石敬瑭的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原政权的尊严和威望,也让中原百姓对石敬瑭失望透顶。
这种“父子盟约”,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耻辱,更是整个中原政权的耻辱。在古代,君臣之间讲究的是忠义和尊严,而石敬瑭为了自己的皇位,不惜抛弃了这些原则,向异族称臣,这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严重背叛。
割地范围:惨痛的国土流失
根据石敬瑭与耶律德光的约定,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燕云十六州包括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等州,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一道天然屏障。
幽州,即今天的北京,是燕云十六州的核心地区。它南控中原,北扼大漠,是连接中原与北方的交通枢纽。幽州的失陷,让契丹的铁骑可以直接南下,直逼中原腹地。蓟州,今天的天津蓟县一带,也是军事要地。它的失陷,使得契丹可以更加方便地控制燕云地区,进而威胁中原政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