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见了衣襟血书,读了血诗,更是悔恨不已,便将此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到晋王宫中,又命匠人来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木屐,叹息道:“悲哉足下”。
自此之后“足下”一词,便成为下级对上级或是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一称呼来。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又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对介子推的哀悼。众人行至介子推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般。他敬重地走到老柳树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柳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自己头上。
作为春秋时期的贵族,介子推的一言一行,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然则却体现出了正人君子之正道大义。
介子推的个人行为,看似忠君,实则是爱国,后世儒家评价其,必为“忠君之典范”。故而介子推,成为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正人君子的精神渊源。
这实在是对介子推之毁誉轻慢。以至于后世有人,不明其德,将其之正行义为,定义成了迂腐愚昧,是错误的非人之举。殊不知,介子推不言禄的行为,乃是华夏众多有志之士那独立精神的体现。
国人多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精神,由此孕育和造就了华夏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建起中华民族的不朽脊梁。
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以及他“割股食君”实乃“食国”之举,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者,久远承传之美德体现。
在介子推身上,蕴含着对国的深沉赤诚,赤子爱恋国家之情。
那时,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之根本,是他笃信,爱之晋国,须爱之重耳的自然表露。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
而后来人为此,造就了个“寒食节”来纪念于他。
传说,晋文公姬重耳,后来见着了介子推与其母葬身火海之遗体,为哀悼介子推,便是下令晋全国,介子推被焚的农历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