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5/6)页
寒食。
    从此形成了华夏古代一个着名的节日“寒食节”。
    再后来,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了的山林坡上,那棵被烧死的柳树,死而复活。
    晋文公以为柳树乃是介子推所化,便赐柳树名为清明柳。他还下令,要求晋国百姓,家家户户门上挂上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以此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日,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祭祀。
    自然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了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自家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而每年清明节,人们不仅在房前村后溪畔河埂边栽柳,而且青年男女相约上山踏青,并要头戴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是柳环。当时有句民谣“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介山上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是晋文公下令焚林时,山中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于子推周围,用躯体替其遮挡烈焰炙烤。后来晋人感百鸦之功德,于此筑起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而寒食节,本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时,这一天要禁火,晋国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起源,就是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这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只吃冷凉的食物。后来,一个月时间,渐渐减少到只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
    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食,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再后来,人们就常常在寒食节,祭祀纪念自己死去的亲人。寒食节也就与清明合为一节了!
    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由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这一天,恐再生火,毁了介子推之身。又在介山,修建起大量的祠堂庙宇,来祭奠于他,文人雅士常于寒食期间,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所出名作更是不胜枚举。
    这样的讴歌,绵延不绝,贯穿了华夏数千年来,其不动声色的道德教化,使人们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种“集体无意识”,以至于很少有人对
第(5/6)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快穿:一不小心,我又上教科书了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农三代的青云路本想在星际摸鱼,结果混成霸主了夭寿,这是生活职业?重生七零:炮灰大哥强势崛起!以剑证道之叶凌宝可梦:直到相遇的那天诡异末世:这个污染世界我罩了我要赔钱去修仙,我真不想当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