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型村(以群众信任投票为驱动力)
融合型村(产业+共治结合)
这次,陈鹏飞亲自带队,开始一条制度布道之路。
第一站,是最穷的落石沟村。
村里以前年年争补贴、月月吵分地,谁是村主任就意味着谁管账,没人信制度,全靠人情撑着。
陈鹏飞只带了一个本子,进村头第一句话就问:
“你们村账怎么分?”
村支书苦笑:“谁吼得响,谁家分得多。”
“那现在谁家最响?”
“村副主任,声音大,打过两次。”
陈鹏飞当场掀开墙角旧账单,指着上面一项项模糊记载:“这账不是不能改,是没人敢记清。”
接着,他带着三个蜂窝志愿者,在落石沟村连开五次夜议会,每次从头讲规矩的来历、失败的教训、签字卡的逻辑。
第五天晚上,一位老汉站起来:
“我这人不识字,但我愿意签第一张卡。”
“我出三天工,收两百块,你们写上去。”
“这次,不给我多,不给我少,给我准。”
这句话当晚被剪成短视频,传回平台。
标题叫:
“第一张蜂窝责任卡:落石沟老汉签下信任”
视频下评论飙升十万:
“规矩能让一个不识字的老汉自愿签名,这制度,真成了。”
“你们这不是村务改革,是政治底气的回流。”
……
一个月内,蜂窝百村计划的制度图谱陆续生成。
每一个制度都有三个共性:
可反驳
可重签
可上墙
这三可原则,被陈鹏飞称为“蜂窝30核心信条”。
“我们不是要制度完美,我们要制度能被推翻再站起。”
与此同时,蜂窝平台上线了“共创雷达图”。
它用五个维度实时监测各村制度成长性:
参与热度
失败记录数
修复响应率
争议透明度
群众满意度
全网惊呼:“第一次看到制度能被当成‘生命体’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