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忙着出‘乡村振兴案例集’,陈家村在搞‘制度追责公开课’。”
“蜂窝制度,不是宣传品,是审查者。”
也就是这一晚,蜂窝制度真正完成了从“样板制度”到“治理品牌”的蜕变——
不再是一个好案例,而是一种无法剽窃、只能学习的“原始治理力量”。
打假风波平息后,蜂窝平台没有松劲,反而将制度防线推得更远。
陈鹏飞亲自主持,推出一项全新机制:
“制度签字人认证”
这项机制一出,全体制度建设者、执行者、议事人、审核人,皆需实名确认、留痕归档,平台为其颁发唯一编号的“制度签字人证书”。
“从今往后,谁敢改一条制度流程,谁就得签名;谁签了名,就得为它的生死负责。”张玉英语气铿锵,“咱不是在搞干部问责,咱是在搞制度负责。”
更关键的是,平台同步启用“制度责任卡”。
凡新建制度,卡片上要写明:
谁提的?
谁参与的?
谁反对过?
谁执行的?
谁承担失败后的修复义务?
一条规矩,从出生就被写上“谁养的”。
吴凡拿起责任卡当场感叹:“以后村里谁再说‘不是我弄的’,咱一翻这张卡,就知道谁拍的板。”
这套机制上线,不仅提升了蜂窝制度的可信度,更真正完成了一件事:
规矩第一次有了“人脸”与“责任指向”。
陈鹏飞深知——治理不能靠规矩走天下,得靠人认规矩。
于是,他提出了更大的设想:
“百村制度共创计划”
目标很简单:
从全省挑选一百个不同类型、不同背景的乡村,用蜂窝机制为基础,逐村共创属于它们自己的制度。
不是复制陈家村,而是让它们生成自己的蜂窝版本。
这个消息一出,全省轰动。
短短五天,就有一百七十多个村报名,蜂窝平台最后选出其中一百个试点村,分为:
工分型村(以公共劳务为主)
产权型村(以山林、水利、田产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