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系统试运行不到两周,就有成效。
石岭村在推动产业园二期开发时,因旧版制度规定“合作项目需村委三票通过”,而这次有一票弃权,导致流程中断。以往这类情况,只能临时商议,但这次通过“制度微调系统”,快速调出上一版本的形成过程,明确了弃权条款在此前的形成背景。
“我们不是说谁对谁错,”石岭村村长说,“但我们要知道,规矩是怎么变的,这样才能决定要不要继续变。”
这场制度机制的升级,被蜂窝平台命名为:“轨迹清晰化20”。
……
三月初,市里来人。
这次不是副市长,而是一位省委政策研究室的主任,点名要见陈鹏飞。
“我们最近在做一份基层治理案例库,蜂窝机制这三年的资料,我们能不能纳入?”主任问得很直接。
“可以,”陈鹏飞答,“但只能用原貌。”
“什么叫原貌?”
“就是你们不能只收成功经验,还要收失败教训。”
主任沉默一下,点了点头:“明白。我们不是来写通稿,是来学习怎么写得通。”
随后,主任看了一场由“第三代村民”主持的共议会直播。
那天是马驿村讨论新一轮地权租赁机制,有两个年轻人轮流上麦,一个放幻灯,一个解说制度修改历程,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全程无主持人介入,却运行得有条不紊。
主任看完说了一句:“如果说过去我们靠的是‘治理经验’,那现在,我们得学会靠‘治理语言’。”
……
陈鹏飞坐在窗前,看着平台后台数据:全国点亮的蜂窝节点已突破三百个,制度轨迹录入总数超两千条,制度失败备案量第一次超过成功归档。
他没觉得灰心,反而笑了。
“失败比成功多,才说明这个系统是真正开始活了。”
林璐璐问:“你还记得你最开始说的那句话吗?”
“记得。我们不是来写制度样本的,我们是来留下制度脚印的。”
“那现在还要继续走吗?”
陈鹏飞没有回答,而是转头看着墙上那句老话:
“别让规矩死在我们手上。”
然后,他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