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轨可以接入,但前提是,我们的制度仍然要保持‘以行为为逻辑’,而不是‘以审批为逻辑’。”
为此,他们提出了一项平台新设:
“双轨机制协同通道”
简称“双轨舱”。
这个“双轨舱”不是线上表格,而是每一个试点村都要设立一个“开放议事空间”,一面墙挂村级制度流程图,一面墙挂政府项目流程图,中间是一块“共议进程白板”。
规则是:凡涉及村政合办项目、土地流转、集体经济管理等交叉议题,必须在双图之间协商生成“通道单页”——用最简语言把一个流程描述清楚,并挂在白板上接受三十天质询期。
第一批试点村是马驿村和石岭村。
马驿村做的是集体水渠修复工程。原本项目由上级拨款、镇政府组织施工、村委负责配合。但蜂窝机制要求先行通过共议与责任卡建档。
两套流程一对接,第一天就打结。
镇干部:“你们的分工里怎么还有‘看工签字人’?”
村代表:“我们每一笔拨款,都得有一户签字人挂账,出了质量问题,我们能倒追。”
镇干部:“那你们这个‘倒追’,如果我们这边监理也签了,是不是也要追?”
村代表:“如果监理签得不实,就要追,签字就要负责。”
镇干部沉默了一下:“你们这规矩,确实比我们那套要真一点。”
几番讨论后,双方在“通道单页”上写下新的协同流程:
村建制度表明确分工
镇方验收需双重签字
责任卡挂村级公开栏,三年留档
出现争议,平台与镇联合主持共议
三天后,这张通道单页被拍照上传到蜂窝平台,并同步贴在镇政府公告栏。
一个制度,从村里走进政务系统,不再靠解释,而靠“对等对表”。
另一边,石岭村的试点更难。
他们要和镇政府一起推动一项“新型农村产业园”合作开发计划。
项目涉及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用工派遣三大块,而蜂窝制度恰恰最忌“集体产权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