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什么程度?”
他顿了顿,伸手一指:
“——它能被批评。”
调研组一行人完全沉默。
直到夜里回驻地时,带队的组长才轻声对助手说了一句:
“这不是基层民主实验。”
“这是制度文明,在农村的野长状态。”
……
第二天,调研组要求调阅陈家村的制度轨迹档案。
蜂窝平台当即调出“制度历史可视化图谱”。
每一条制度,都像一颗星星,有轨迹、有版本、有争议记录、有修订时间、有实施反馈。
点开“共田红利制度”,显示历史版本为:v10(按劳动量分配)→v20(按参与频率补正)→v21(引入弱势家庭协商议案)→v30(正式设立“非劳红利缓冲区”)。
再点“制度争议历史”,显示:
“2023年10月,吴老汉不满分配提出质疑”;
“2024年1月,年轻人代表张小飞首次提交‘按人口系数测算’议案”;
“2024年5月,制度投票中15票对13票通过缓冲机制版本上线”。
调研组专家几乎要落泪。
“这不是在搞民主,这在搞制度科学。”
“你们不是制度试点,是制度育种。”
“你们每一个村,是制度的‘微生态’。”
“未来国家治理体系如果要真正改革下沉——这里,应该是原点。”
……
当晚,调研组连夜写出简报汇总,并通过绿色通道上报。
标题就是:
《蜂窝村治:从基层共议到制度繁衍的模型起源》
而与此同时,蜂窝平台没停。
张玉英带着龙虎村、张浩带着西川村、吴凡牵头马驿村,继续推进“百村陪走第二批”。
这一次,他们不只是去教,而是开始做更大胆的事:
“制度逆输入机制”——
让非蜂窝村也能向平台“倒输”自己探索的失败经验。
只要你提交制度失败案例,经平台审核可疑点确实存在,即可列入“反哺库”。
再由平台节点“跨村分析”,提供返修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