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是来自豫西、川北、鲁南、皖北的4个非成员村,条件极差,甚至有的村连统一的议事制度都没建立过。
但他们来了。
不是因为蜂窝发了邀请,而是因为——他们听说:
“你们那里,让我们自己写制度。”
“不是教,不是派,不是管。”
“是坐下来,一张纸,一根笔,写我们自己的。”
陈鹏飞迎接他们的方式也简单。
没有领导讲话,没有横幅标语,只有一句话:
“地在这儿,桌也在这儿。”
“你们怎么想,就怎么写。”
“写错了,我们一起改。”
“但——别等人来批,别问是不是规矩。”
“规矩,从今天起,就从你手上长出来。”
陪走计划刚启动,第一批试点村就出了事。
鲁南的青沟村,是个典型的“政策吃惯了”的村子。早年搞过精准扶贫,村民习惯了上面发文件,干部带头干,村里配合签字走流程。谁说话最大?当然是村支书。谁决定干不干?当然还是村支书。
可这次来了蜂窝制度讲习员张玉英,对方第一句话就让人炸了锅:
“今天这会儿,谁家人最多,就谁先提方案。”
村支书老吕拍案:“不行,我是村支书,我来说!”
张玉英笑:“你可以说,但今天咱们走‘议事人制’,不是‘干部制’。你也得排队。”
老吕脸都青了:“我干了三十年村务,现在让我和那些懒人排队?那我干个屁啊!”
村民们一听这话,也不买账了。
“你干三十年,我们也没见村里账单贴几张!”
“凭什么你家每次都能分到头?”
“这次制度是咱们自己写的,凭啥你先说?”
一时间,场面几乎要失控。
张玉英不慌不乱,从桌子底下拎出一块板,砰地放在中间。
“今天写制度,第一条——每家一票,不论你是谁。”
“你要不愿意写,就在这板上写一句话:‘我不信制度,我只信人。’签上名。”
“我给你框子画好,字也预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