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网络不设永久中枢、不设等级架构、不设强制制度模板,以数据共通、议题自治、协作节点轮值为原则,建立去中心化的制度共建、共议、共修与共育体系。
陈家村由“制度输出地”彻底转化为“数据提供地、经验归档地、失败备案地”。
最后一项是陈鹏飞亲自加上的:“我们负责归档失败,供大家复盘。”
那天夜里,龙虎村篝火旁,张玉英问陈鹏飞:“你说,咱这‘制度种子’,现在长成什么了?”
陈鹏飞想了想,答:“还不是树,也不是林。”
“现在是风。”
“风吹起来了,就不归谁了。”
张玉英沉默许久,低声道:“那风是从你们村起的。”
陈鹏飞摇头,望着远方山影中的灯火:
“不,是从大家心里起的。”
“我们不过是那根最早被举起的火柴。”
张玉英沉默良久,轻轻点了点头:“那你们这一根火柴,点燃了多少人不敢点的柴。”
那一夜,龙虎村篝火未灭,陈家村的角色彻底完成了转换。他们不再是一座让人仰望的高台,而是一块被放平的、可以踩上去继续修路的铺石。
第二天清晨,蜂窝网络发布了第一条全体通过的“节点公告”:
“从今日起,陈家村退出蜂窝网络常任主持席,正式转为共建成员村。
同时,龙虎村接任第一届轮值协调村,任期三个月,负责日常事务流转与节点调度。”
这条消息一经发布,反应出奇地平静。
没有人质疑,没有人感慨,只有一条条接续发出的日常记录:
“今日共田劳务协调完毕,西河村增援双溪村2人,工分回账定于月底。”
“龙口村分账方案更新,拟参考积分混合制,请平台成员协助评估。”
“马驿村共议机制启动修正测试,增加‘公开意见本’一项,已执行。”
制度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变成“我们怎么做得更好”的日常。
而这份“日常”,正是最扎实的推进。
……
四月,蜂窝网络进入第一次横向传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