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关键的是,郑仪对政策的把控精准得可怕。
“县乡事权清单”“智慧督查”……这些全是中央近两年反复强调的方向,但一到地方就推不动。
郑仪现在把它写成建议,周作树看了会怎么想?
王振国看了会怎么想?
这是个懂政策、敢干事的人。
李在明忽然意识到,自己低估了郑仪。
这个年轻的发改委干部,不仅理论扎实、手腕老练,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在体制内“正确地”打破常规。
他不是愣头青似的蛮干,而是精准地踩着政策的红线,刀尖跳舞。
林成栋坐在角落,一遍遍翻看郑仪分配给他的内容和资料,脸上的表情从迷茫逐渐变成错愕。
“公共设施管理和社会组织培育……”
这份材料里的数据和案例,简直像是专门为他准备的——全是交通系统近年来在社区微改造、停车位共享等领域的实践。
他不傻,立刻明白了郑仪的用意。
郑仪知道他林成栋有几斤几两,所以专门挑了最能“糊弄”又最易出彩的部分给他。
如果做得好了,是他林成栋露脸;如果搞砸了……那也是交通系统的锅,不是他个人的问题。
“草……”
林成栋低骂一声,心里却莫名涌上一丝复杂情绪。
从小到大,他要么被家族硬塞到某个位置上充门面,要么被人当废物嫌弃。
还是第一次,有人把他当“能用的人”看待……
会议室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各组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汇报材料。
郑仪小组的氛围明显比其他组更加专注高效,就连一向吊儿郎当的林成栋都在埋头整理数据,时不时还向陈道远请教几句专业术语。
郑仪的战术很明确:给每个人分配最擅长的部分,让他们在舒适区内发挥最大价值。
李在明负责的基层减负分析,正是他在政府办的老本行;杜云岚主笔的智慧政务部分,恰好结合了她商务厅的工作经历;连林成栋都被安排在熟悉的交通领域。
这种精准的人员调配,让整个团队像精密的齿轮一样严丝合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