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话未说完,却故意卖了个关子,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
我敏锐地捕捉到,当崔州平等人谈论天下大势时,他们的观点虽然精辟,但似乎……总还欠缺了那么一点东西。是一种更为宏大、更为系统性的战略框架。这让我对那位未曾谋面的诸葛亮,更加好奇了。能让这些高士心悦诚服之人,其胸中丘壑,定然更为不凡。
此时,石广元接过话头,笑着对主公说:“皇叔欲问鼎天下之策,我等见识浅薄,恐怕难以献上良策。不过,皇叔今日所寻之人,或许能给您一个满意的答案。”
孟公威也点头道:“不错。孔明之才,胜我等十倍!我等不过萤火之光,孔明方是皓月之明。他常自比管仲、乐毅,我等初时以为狂妄,然深交之后,方知其言不虚!若能得孔明辅佐,皇叔大业可期!”
崔州平更是抚掌大笑:“哈哈,皇叔今日虽未见卧龙,却见到了我等几个‘土鸡瓦犬’,也算不虚此行!不过,正如广元、公威所言,欲求济世安邦之大策,非孔明不可!皇叔只需拿出诚意,他日必能得偿所愿!”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极力推崇诸葛亮的才华,言语间充满了真诚的赞叹和敬佩。这番话,比任何道听途说都更具说服力。
主公听得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渴望,瞬间攀升到了顶点。他站起身,对着三人深深一揖:“多谢三位先生金玉良言!备今日虽未得见卧龙先生,能得闻三位高论,亦是受益匪浅!备心意已决,定当再来,直至请动先生为止!”
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偶尔也会就他们谈论的某个细节,提出一两句看似随意、实则经过深思熟虑的疑问或见解。比如,在谈及曹操屯田制的利弊时,我从人口增长与土地承载力的角度,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推算模型(自然是以当时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述),引得崔州平等人侧目,称赞我“于细微处见真章”。这短暂的交流,既展现了我并非只是刘备身边的武夫或寻常幕僚,也让我对这些荆襄名士的思维方式和关注点,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眼看天色渐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