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也常听人说“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这空性的如来藏难道没有种种样貌?那它怎么在众生循业的用处含裹一切呢?
答:你想一想,你要做饭,找到了木材,透镜,对准阳光,“火”就产生了。这火在没有产生前你说它是镜子的样貌,还是木头的样貌,或者太阳的样貌呢?随众生心循业发现的东西,样貌就随众生心。也就是说是众生定义了“火”,并不是“火”有固定的样貌才能定义。这就如同冰变成水,水变成汽,虽然名字不一样,那个本质一样。故世间万物皆此如来藏空性的名者。就是不空如来藏,这种能明了定义一切的能力,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所以,虽然此如来藏性照圆明,但决定它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的是众生心。所以它在根本显用处就立为心了,也说一心三藏,心“妙空势有,真空妙有”,皆是为了让众生弄明白的阶梯语言。
她俩读完以后,云中月合上书页,目光忽然落在窗外摇曳的竹影上:\"原来这竹影婆娑,不是风动也不是竹动,是本心在起用呢。就像昨夜编筐时,竹条在手中弯曲成形,看似我在编织,实则是如来藏借着我的手在显妙有啊。\"
妙成凤托腮望着案头茶盏腾起的雾气,忽然轻笑出声:\"怪不得上师说水德近道,你看这茶汤,刚煮沸时翻涌如瀑是勇,注入杯中静映窗棂是明,待冷却后饮之解渴是善。我们每日浣衣煮饭,不也像水一样在低处行义吗?昨日帮王婶修补漏雨的屋檐,那瓦片错落间,竟觉得每一片都在显如来藏的妙用呢。\"
云中月将晒干的竹简码齐,指尖拂过竹节的纹路:\"今早磨墨时突然明白,墨汁未蘸笔时是"无",落纸成字时是"有",可这"无"并非真的空无,就像磨墨时手腕的觉知,明明朗朗从未间断。原来修行不是抛开柴米油盐,而是在捣药、造船这些琐事里,观照这能觉知的本心啊。\"
妙成凤忽然指着窗外掠过的飞鸟:\"你看那燕子筑巢,衔泥时不知道自己在"筑巢",就像我们每日收购木材,若不执着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