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上师:觉知明了之时,明了的对象既包含本真之“我”,也包含虚妄之“识”,为何众生总是忽视本真,反而执着于虚妄之识?
上师回答:真我妙空势有,故众生往往见到有而见不到空。如此不难理解,充满无限可能的自在体就是“空”,而不是说有个“空”相。反过来,不能无限可能的东西就不能名“空”。此净妙明体,无形无相,自照圆满,觉明常住,又无迹可寻,唯有借识障才能管中窥豹。也就是说,自己觉明妄幻种种虚妄,才能现出自己本真之性,即自心取自心。然而,累世以来的众生,迷执虚妄的执念根深蒂固,反而舍弃本真,误将识障认作“我”,贪执不舍。
我问上师:这妙空本无的“我”,虽能借障显真,但若障尽之后,“我”又有何用?如此看来,这“有用之性”与“无用”又有何异?
上师反问道:言及“舍弃”,已然陷入虚妄执念。你且深思,你能见山河大地、赏美食佳人、生烦恼嗔怨,根源何在?
我回答上师:并非源于这些外境,而是因我有自照之性。若无此本真之性,识障又何所依托?见障即是见我。
上师回答:正是如此!若能悟透“见障即见我”,烦恼自可转为菩提,证得自在解脱。恰似观云者不会执着于云,而能安住于广阔天空,心无挂碍。所谓“明白即清净,清净即菩提”,犹如明了镜中幻象的猫儿,不再与镜中虚影争斗,自然悠然自得,又何来“舍弃”之执念?你问此“我”何用?答案就是它自在解脱,让你不再受苦、执妄生死。
我问上师:我已明了此中妙理,但如何证明众生皆具此“明镜”菩提妙心,没有分别,为世间唯一真相?
上师反问道:以两人共食一苹果为例,一人尝之觉甜,一人品之觉酸。说甜者,因有“甜”之心;言酸者,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