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司马道子一党的种种恶行还是传入皇帝耳中。
遂扶持王恭、王珣、殷仲堪、郗恢等高门士族,对抗司马道子一党。
朝廷陷入新一轮的内斗之中。
王恭出身太原王氏,素来看不上同族兄弟王国宝、王绪,不顾王氏颜面,去阿谀奉承司马道子。
王珣则是琅玡王氏出身,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还是桓温的故交,与郗超并称当世奇才,都曾辅佐过桓温。
而站在桓玄面前三十多岁的文士,正是王珣的堂弟王谧,车骑将军王劭之子。
桓玄积极与琅玡王氏亲近,正是此行的最大目的。
对于王恭一党而言,桓氏仍有巨大利用价值,手中捏着三万荆州西府军,亦是多年征战的精锐。
“南郡公此来京口,用心良苦。”
琅玡王氏与桓氏一向亲近,王谧与桓玄关系也不错。
“桓氏一门忠心耿耿,有大功于社稷,玄空有报国之心,始终不得门径,空有一身才学,虚度年华,每每思之,不觉羞愧。”桓玄一脸认真的自吹自擂。
他虽承袭了桓温的南郡公,但今年已经二十一,至今却无官职在身。
桓家与司马道子不对付,王国宝之弟王忱督镇荆州,最大的目的便是压制桓氏,一心一意跟跟桓氏过不去,几乎压的桓家喘不过气来。
所以桓玄自然想拉近与王恭、王珣、殷仲堪一党的关系。
王谧便是最好的敲门砖。
王谧和刘敬宣眼神古怪起来。
不过桓玄也并非全是吹嘘,博通杂艺,亦善写文章,自幼聪慧过人,非常得桓温宠爱,即便其母是舞姬,还是以庶子出身继承了桓温的爵位。
“既有报国之心,某当禀于陛下,南郡公不必多虑。”王谧官居秘书丞,乃皇帝近臣,身后还有担任侍中、辅国将军的王珣,深得皇帝信任。
“多谢王兄!”桓玄大喜过望,这次来京口总算找对人了,收获巨大。
只是王谧有些心不在焉,时常望向窗外,若有所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