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3)页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诗歌赏析
    首联:点明悲剧发生的时间、人物与地点
    -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孟冬点明时间是农历十月,“十郡良家子”表明参战的士兵来自多个郡县,且都是清白人家的子弟。他们本应过着正常的生活,却被卷入战争,最终血洒陈陶泽,形象地描绘出战争的残酷,奠定了全诗悲痛的基调。
    颔联:渲染战场的死寂与惨烈
    -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原野空旷,天空清朗,却听不到一丝战斗的声音,四万义军在同一天全部战死。“无战声”描绘出战斗结束后的死寂,与之前激烈的战斗形成强烈反差,“四万义军同日死”则以具体数字强调了死亡人数之多,这场战役失败之惨烈,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诗人对义军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刻画叛军的骄横跋扈
    -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一群叛军归来,箭上还滴着血,他们却在长安的街市上唱着胡歌,开怀痛饮。“血洗箭”生动地表现出叛军的凶残,“仍唱胡歌饮都市”则将叛军的骄横得意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人对叛军的愤恨之情跃然纸上。
    尾联:展现百姓对官军的期盼
    -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长安的百姓转头向北啼哭,日夜盼望官军能够再次到来。“向北啼”“望官军至”,生动地表现出百姓在叛军残暴统治下的痛苦,以及对官军收复失地、解救他们的强烈渴望,从侧面反映出这场战役失败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诗歌主旨
    《悲陈陶》通过描写陈陶之战中义军的惨败、叛军的骄横以及百姓的悲惨与期盼,抒发了诗人对义军壮烈牺牲的悲痛,对叛军暴行的愤恨,以及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的深切忧虑,展现了杜甫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悲陈陶》的背景复杂且深刻,与当时的政治
第(1/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网络新聊斋斩神:守夜人总教官,开局就无敌熢火之下大唐小医师综影视:女配有了金手指女海王穿书,打脸前夫和白月光忘忧酒馆:老板娘别打了火影:变身宇智波怪力小萝莉四合院:我街道主任爱,过时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