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革时期,天星寺的佛像被毁,僧众四散。但当地百姓偷偷将破碎的瓷佛片埋入斋田,传说次年青稞丰收,米粒上竟重新出现佛塔纹路。1982年,落实宗教政策,年逾八旬的悟圆和尚的弟子回到员山峰,在废墟中挖出当年的铜钟,钟声再次响起时,太极潭的水竟自动漫过干涸的莲花池,重现生机。
六、玉盘承露:绝顶风光入画来
员山峰的自然奇观,最妙处在于峰顶的“玉盘承露”。每日寅时,峰顶会凝结层层叠叠的云雾,在晨光中幻化成朵朵莲花,故称“莲华云海”;卯时一到,云雾又化作露珠,顺着圆弧形的峰顶汇入太极潭,终年不涸。清代诗人郑板桥游此时,曾以“圆盖承天露,灵潭印佛心”为题,作画二十幅,每幅皆有露珠在纸上游走,堪称一绝。
峰腰的斋田与莲花池,历经四百年风雨,至今仍是“旱不枯、涝不溢”。农学家发现,旱地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火山灰,具有极强的保水能力;水田的田埂以峰岩碎块堆砌,竟形成天然的渗水系统,与员山峰的地磁脉相呼应。更奇的是,田中生长的珍珠米,煮熟后会自然形成圆形饭团,仿佛暗合“圆满”之意。
站在峰顶极目远眺,可见灵山七十二峰如众星拱月,员山峰恰居中央。若遇降雪,整座山峰便成了巨大的玉杯,盛满皑皑白雪,阳光照射下,竟有佛光在云海中显现,此乃“员山瑞雪”,被列为灵山八景之首。
七、云栈寻幽:晨钟暮鼓唤归心
清明,灵山景区的悬空栈道上,导游小陈正带领游客攀登员山峰。“大家看前方那座圆顶山峰,就是员山峰,海拔1268米,峰顶的太极潭相传是盘古开天时的混沌之气所化……”他的讲解被山风吹来的钟声打断,远处天星寺的铜钟正敲响,钟声中竟夹杂着松涛与泉鸣,宛如自然与人文的合奏曲。
在“华严经壁”前,一位老妇人正用红布擦拭岩壁,她是当地的居士,每月初一都会来此清扫。“我奶奶说,当年寺里的僧人用潭水调和峰土,才刻下这些经文。”她指着岩壁上的青苔,“你看,这纹路像不像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