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2/4)页
“农禅合一”的佛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皆是修行。”
    万历十三年,如伦持钵下山化缘,景德镇的陶工们感佩他的苦行,捐出窑变的残次品,竟在峰腰砌成三间砖房;信州的商人路过,见他赤足开荒,送来铁犁与耕牛;就连路过的猎户,也将猎物风干,供他滋补身体。三年间,茅棚渐渐变成砖木结构的庵堂,如伦取“天圆如盖,星罗棋布”之意,命名为“天星寺”。
    万历十六年端午,天星寺迎来第一尊佛像——由浮梁瓷工用峰土烧制的释迦牟尼坐像。如伦亲自为佛像开眼,忽有七彩光晕笼罩峰顶,太极潭水竟腾空而起,在佛像头顶凝成华盖。山民们伏地叩拜,从此坚信员山峰是“佛陀显圣之地”。
    四、伽蓝初成:梵钟惊破万壑烟
    天星寺的建筑群依峰势而建,峰顶为大雄宝殿,供奉如来诸佛;峰腰的旱地辟为斋田,水田称作“莲花池”,种满从庐山移植的白莲花;山门前的古松被奉为“智慧树”,信徒们将祈福的红丝带系在枝头,风过处如千佛说法。如伦还在太极潭边修建“圆光阁”,阁中铜钟以峰土混合铜矿铸造,钟声能传十里,竟有“钟声落处,百病皆消”的传说。
    万历二十年,信州大旱,禾苗枯死。如伦带领弟子在峰顶设坛祈雨,他手持锡杖绕潭三匝,忽然潭水沸腾,化作甘霖洒向四方。百姓们发现,被雨水滋润的田地里,竟长出双穗稻,米粒上隐隐有佛塔纹路。此事传遍江南,连南昌的藩王都遣人送来黄金,资助扩建寺庙。
    寺中香火最盛时,每日有数百信徒登山,如伦便在斋田旁修建“施粥棚”,将青稞与珍珠米煮成“福田粥”,分发给贫苦百姓。他常说:“佛前一炷香,不如田间一碗粥。”在他的主持下,天星寺不仅是修行之地,更成了百姓的“活命粮仓”。
    五、法脉流长:古寺风雨话沧桑
    明末清初,战乱波及灵山,天星寺屡遭兵燹。顺治年间,一位受伤的士兵倒在峰下,被寺僧救起。他痊愈后剃度出家,法名“悟圆”,竟精通兵法,率领僧众在峰腰修建石堡,囤积粮食,使天星寺在乱世中成为避难所。至今寺后仍有“护寺碑”,记载着僧众持械护山的往事。
    乾隆年间,江西巡抚蔡士英登山朝拜,见寺中藏经阁的《华严经》抄本已残破,遂捐出俸禄,
第(2/4)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最狂邪医全球追捕:让你逃亡,你咋还破案恶婆婆她不洗白,渣儿她全扔镇国谋士短别重逢的你我赵远明林辉瀚海驭风郁总知道我有了,夜夜睡不好玄学真千金重生,四个哥哥全祭天机械末世:我的机甲有亿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