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地区的战场上,沙俄军队频繁使用滑膛炮对清军的阵地进行轰击。清军的防御工事在滑膛炮的猛烈攻击下,纷纷倒塌。清军士兵虽然英勇抵抗,但在沙俄先进火炮的威力下,伤亡惨重。
沙俄的滑膛炮采用了新型的膛线技术,使得炮弹在发射后能够更加稳定地飞行,大大提高了射击的精度。而且,沙俄的炮兵经过严格的训练,能够熟练操作火炮,准确地打击目标。
相比之下,清帝国的火炮技术相对落后。清军使用的大多是传统的土炮,射程近,精度差,威力也远远不及沙俄的滑膛炮。在战场上,清军往往还没来得及对沙俄军队进行有效打击,就已经遭到了对方滑膛炮的猛烈攻击。
此外,沙俄军队在战术运用上也更加灵活。他们采用步炮协同的战术,步兵在火炮的掩护下发起冲锋,使得清军防不胜防。而清军在战术上相对保守,缺乏创新,难以应对沙俄军队的进攻。
早在之前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沙俄就已经获得了青岛和山东的部分港口。这些港口成为了沙俄在远东地区的重要据点,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提供了便利条件。
1871 年11月10日沙俄派遣的海军舰队抵达青岛。这支舰队装备精良,拥有多艘先进的战舰。沙俄海军在青岛港内耀武扬威,对当地的百姓进行肆意欺压。
沙俄海军以保护侨民和商业利益为借口,在青岛及周边地区进行军事演习,展示其强大的武力。他们还在港口附近修建军事设施,加强对港口的控制。
青岛及山东港口的沦陷,使得清帝国的海防门户大开。沙俄海军可以从这里出发,随时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骚扰和攻击。清帝国的海军力量薄弱,无法对沙俄海军构成有效的威胁。
山东地区的百姓对沙俄的侵略行径义愤填膺,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对沙俄海军进行抵制。一些民间武装力量时常对沙俄的军事设施和巡逻队进行袭击,给沙俄军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但这些反抗行动在沙俄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显得有些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