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有经轻抿一口酒,缓缓说道:“依我看,咱们不妨以钱守庸贪污军饷、克扣粮草导致兵变作为弹劾的理由,在朝堂上参他一本,把这兵变的屎盆子扣他脑袋上,让他成为众矢之的,如此一来,咱们便能为祖将军开脱。”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随后你一言我一语地仔细商讨起具体的弹劾细节,企图通过此举打压钱守庸,将责任完全推到钱守庸身上,从而保全祖大寿。
然而,他们精心策划的这一切,终究还是慢了钱守庸一步。钱守庸的信使日夜兼程,早早将奏折顺利递进了朝廷的兵部,同时,那份至关重要的密奏也送到了王承恩手中。
王承恩收到密奏后,立刻打开阅读。读完之后,他心中暗自思量起来。王承恩此人,和所有太监一样生性贪婪,对钱财珠宝向来没有抵抗力,但他陪伴崇祯皇帝多年,对崇祯倒也算得上忠心耿耿。他陪在权力中心这么多年,对辽东那帮骄横跋扈、不听朝廷号令的军头们早就有所耳闻,心中也颇为不满。这次见钱守庸居然有能力与祖大寿抗衡,还在这场争斗中占了上风,心中不禁对钱守庸多了几分欣赏,觉得这是制衡祖大寿等人的绝佳机会。而且,钱守庸平日里就很懂得拉拢关系,之前当延绥巡抚时就没少给王承恩送厚礼,这次为了让密奏顺利呈到皇帝手中,更是命人奉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礼金。想到这些,王承恩决定这次帮钱守庸一把。
第二天,王承恩早早命传送奏折的小太监将钱守庸的奏报放在第三个。然后服侍着崇祯皇帝来到御书房批阅当天的奏折。他先是搀扶崇祯皇帝坐下,又端上来茶水给皇帝润润喉咙,然后就站在一旁静静地候着,当看到崇祯皇帝拿起钱守庸那份上报朝廷的捷报时,王承恩知道时机已到,于是清了清嗓子,轻声说道:“陛下,这钱督师此次在宁远卫城可是立了大功啊,以有限的兵力竟能击退来势汹汹的后金,实在是难得的边才。不过……”崇祯皇帝正拿着奏报看得入神,听到“不过”二字,心中一紧,赶忙放下手中的捷报,抬眼看向王承恩,问道:“不过什么?王大伴但说无妨。” 王承恩见状,赶忙从袖中掏出密奏,双膝跪地,双手呈上,恭敬地说道:“陛下,这里面另有隐情,钱督师特意让老奴务必将此密奏呈于陛下您过目,还请陛下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