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方案得到了通过。
周国宏立即着手准备申请材料,很快就获得了县里3万元的支持资金。
村里也筹集了2万元,米厂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在选择厂长时,周国宏提名了张铁柱。
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曾在县粮站工作过,对米厂的运作有一定了解。
虽然有人质疑他年纪轻,资历浅,但周国宏坚持认为:办企业需要新思想、新观念,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厂房很快就建好了,设备也安装完毕。
在县粮食局技术员的指导下,几个被选中的村民开始学习操作碾米机和质量控制的技能。
一个月后,村里的小米厂正式投产了!
开业那天,全村人都来观看。
当第一袋印有“绿山牌大米”字样的产品从生产线上出来时,大家都忍不住鼓掌欢呼。
“我们村也有自己的产品了!”
村民们感慨道。
米厂刚开始运营时,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
机器时常出故障,工人操作不熟练,产品质量不稳定,销路也不广。
有段时间,米厂几乎要亏本关门。
面对困境,周国宏没有退缩。
他亲自带着厂长张铁柱去县里寻求技术支持,同时组织村民代表参观成功的乡镇企业,学习经验。
他还想出了一个主意:把米厂的产品先在村里推广,让村民先用上自己的大米,建立口碑,再慢慢扩大市场。
这个策略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村民们发现厂里的大米确实比外面买的新鲜,而且价格还略低一些。
很快,米厂的产品在村里有了稳定的销路。
随后,周边村庄的村民也开始慕名而来,要么买成品大米,要么带着自家的稻谷来加工。
三个月后,米厂开始盈利了!
虽然利润不多,但对于一个刚起步的村办企业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
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