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主意不错!”
刘根生点头赞同,“咱们村的粮食一直是卖原粮,价格低。如果能加工成米或面粉再卖,肯定能增加收益。”
“但问题是,办厂需要资金、设备、技术,我们哪来这些东西?”
村会计李大山问道。
周国宏笑了笑:“这正是我要说的重点。县里现在有专项资金支持乡镇企业,我们可以申请贷款。设备方面,可以先买二手的,降低成本。至于技术,我们可以请县粮食局的技术员来指导,或者派人去学习。”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基本达成了共识:尝试办一个小型米厂,主要加工本村和周边村庄的稻米。
他先是去县粮食局了解米厂的基本情况,然后又去农业银行咨询贷款事宜,最后还去邻县考察了几家已经运行的乡镇米厂。
经过详细的调研和规划,周国宏制定了一个可行的米厂方案:总投资5万元,其中3万元申请县里的支持资金,2万元由村集体筹集。
厂址选在村西头的一块闲置地上,初期规模不大,主要设备包括一套碾米机组和简单的包装设施。
方案提交给村民大会讨论时,大多数村民都表示支持,但也有一些疑虑:
“万一亏本了怎么办?那可是村里的钱啊!”
“我们没做过这行,能行吗?”
“外面的大米厂那么多,我们这小厂能竞争过人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