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读书人经商这件事,明朝其实是没有什么硬性约束的,但贪财终究是理学观点所不容的,因此,在这个时代,太有钱的官员往往做不了大官,朝廷在考察的时候,也会有意避免提拔过于富裕的士子。
事实上,所谓的江南文坛领袖钱谦益就很有钱,所以他做什么事都有人告他贿赂。
然而,历史上真正查实的贿赂只有一笔,总体来说,钱谦益这人虽然官迷,但其实分寸还是有的。
对比起来,明末许多官员表面清廉,其实借着清廉之名胡乱指挥,将地方治理的一团糟,等民乱之后上吊殉国了事,却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实在是很滑稽的事情。
袁继咸不是那种沽名钓誉的清流,他是能做事的清流。
但凡能做事的官员,都有一个特点,比较了解基层的运转,重视钱粮的来源。
而袁继咸见陈吉发,开门见山,谈的就是钱粮。
“今年圣上加派剿饷,各地都在着急崔征,唯独武昌府未见吏员赶工。黄同知对本官讲,江夏有陈吉发,完税不用愁。本官算了下,今年武昌阖府加征十二万两,陈大人觉得真没问题吗?”
这个账陈吉发早就算过,按照去年底的基数,农会总计要多完成三十一万两的征收。
陈吉发并不准备提高税率,而是通过扩大高产作物种植、加快新开垦农地、使用新农机器械的方式提高效率,从而使单位农户生产水平上升来解决问题。
当然,对袁继咸说话,不能这么讲。
在这片土地上经营产业,最忌讳向朝廷交实底,合作社也是有假账备查的。
“学生觉得没有问题。目前,江夏合作社的入股农户,年亩产折银都在七钱左右,如今连同正税、加征、杂支在列,全部税赋均摊不过每亩八分银左右,于农户而言并不算重。加上剿饷,预计每亩分摊一钱二分,农户仍然还有富余。”
陈吉发的这个假账,是按照大明普通生产力计算过的。
就比方说袁大人的老家江西,一亩水稻大概产二百斤,一年两季,只能打四百来斤谷子。
商人去农村收谷,一担只给一钱二分到一钱五分的价格,四百来斤,也就不到五钱多,不到六钱。
交税的时候,银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