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命!”
近一个月来,孙权陪同刘备走了柴桑、京口、秣陵、吴县等数江东重县,介绍江东之地风土人情。
刘备亦心中感慨,江东之地,山川形胜,物阜民丰,不愧是江南繁华富庶之所。
这孙仲谋打仗不济,治理地方、发展民生倒是颇有一套,能将江东经营得如此繁盛,实乃不可小觑。
而后,孙权再次向刘备和诸葛亮询新的治所选址。
刘备心知孙权其实早有计较。
为何数次相问,或乃探知彼此是否诚心。
刘备观其数镇,独秣陵最适合建所,于是说道:
“秣陵之地,东凭钟山之固,西控石头之险,北临大江天堑,南连三吴膏腴。若于此地建治所,内可聚吴越之粮,外可扼滁泗之冲。较之吴县之僻、柴桑之险,秣陵实乃‘北门锁钥’之要地也。”
孙权抚掌而笑:“公言甚善,我亦有此意也。”
而后,回归柴桑。
当晚,孙权送刘备归府,拜别后自归居所。
入夜前,刘备觉得在江东也无甚要事要做,便想起军师来时所言之事。
陈兰雷绪等于庐江起事,欲去接应。
可现在在人家江东底盘之上,到底以一个什么由头出兵接应,刘备心里一点数都没有。
遂唤诸葛亮入堂。
诸葛亮入舍躬身相拜:“主公,还未歇息。”
刘备上前拉着诸葛亮的手,坐了下来:“军师啊,今来江东已一个多月,只陪吴主游历江东之地,不知庐江战况如何,又该如何出兵接应庐江义军?”
诸葛亮知道主公有些着急,让他想办法。
但有些时候,什么都不做,恰恰就是最好的办法。
诸葛亮呵呵一笑:“主公,切莫着急,不出三日,自有吴侯相请。”
“吴侯相请?”
其实,刘备最担心的就是,雷绪等人先向孙权求助。
孙权出兵接应,而后将雷绪兵马和人口收为己用。
对此,刘备颇为不解:“若如此吴侯为何不亲去?”
诸葛亮也没有卖关子,凑近刘备,坦言道:“吴侯虽言与主公结盟,乃为安江东之局。却又不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