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众人热烈讨论之时,一位老工匠壮着胆子走上前来,向朱棣行了个礼,说道:“陛下,小的在制造这蒸汽机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工具不够趁手,影响了制作效率和零件精度。不知能否研发些新工具?”
朱棣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位工匠:“哦?你有何想法,尽管说来。”
老工匠有些紧张,但还是鼓起勇气说道:“陛下,比如在切割零件时,现有的刀具容易磨损,要是能有更坚硬耐用的刀具,效率肯定能大大提高。还有测量工具,也希望能更加精准。”
朱棣听后,看向工部尚书:“赵爱卿,这工匠的话你可听见了?此事你要上心,组织能工巧匠研究新工具。若真能有所发明,朕必有重赏。”
赵德全领命后,转向老工匠:“老师傅,你经验丰富,往后也多参与新工具研发,有任何想法随时向工部汇报。”
老工匠感激涕零:“谢陛下,谢大人!小的一定竭尽全力!”
随后,徐妙云开口说道:“陛下,蒸汽技术虽着眼于实用,但文化方面也不可忽视。可让人将蒸汽机的原理、制造工艺等整理成书,流传后世,让更多人了解学习。”
朱棣赞同道:“皇后所言甚是。翰林院要安排人手,整理相关书籍资料。这不仅是为了传承技术,也是向天下彰显我大明的科技成就。”
翰林院学士连忙躬身:“陛下,臣等领命,定会认真编撰,确保内容详实准确。”
天色渐晚,朱棣看着依旧运转不息的蒸汽机,大声说道:“今日的讨论,让朕看到了蒸汽技术的无限可能。众卿回去后,各司其职,朕期待看到蒸汽技术在大明大地开花结果,让我大明国力蒸蒸日上!”
众人齐声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一片庄重的呼喊声中,皇子皇孙、大臣们随着朱棣缓缓离开了工坊,但这场关于蒸汽技术的伟大变革,才刚刚拉开序幕 。
众人走出工坊后,夜幕已经完全降临,京城的街道上灯火点点。皇子皇孙们依旧沉浸在刚才观摩蒸汽机的震撼之中,彼此之间小声地交流着。
朱高煦走到朱高炽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略带兴奋地说:“大哥,今日这蒸汽机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你说,要是真按父皇说的用在军事上,咱们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