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林教授轻轻点头,“没错,赵飞扬。目前我们针对基底细胞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切除、放疗、激光治疗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手术切除,对于一些面积较大或者位于特殊部位的肿瘤,手术难度大,而且术后可能会留下明显的瘢痕,影响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
赵飞扬在实验室里来回踱步,“那我们从基因层面入手呢?既然基因突变是发病因素之一,如果能精准定位那些导致细胞癌变的基因,也许就能开发出针对性的靶向药物。”
林教授沉思片刻,“这个思路很好,但目前基因研究在这方面的进展还比较缓慢。我们首先要对大量基底细胞癌患者的样本进行基因测序,找出那些高频突变的基因。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不管怎样,我们得开始行动。”赵飞扬眼神坚定。
他们联系了几家大型医院,收集了众多基底细胞癌患者的病理样本。在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们夜以继日地对这些样本进行处理和基因测序分析。
终于有了一些初步的发现,在一部分患者的样本中,发现了braf基因的突变频率较高。
赵飞扬兴奋地说:“看来这就是一个突破口。我们可以针对braf基因设计小分子抑制剂,来阻断癌细胞中异常的信号传导通路。”
设计抑制剂的过程中,遇到了药物活性和选择性的平衡难题。如果药物活性过高,可能会对正常细胞也产生较大的副作用;而选择性不够的话,又无法精准地作用于癌细胞。
赵飞扬组织了一个跨学科的团队,包括药理学家、化学家等。药理学家通过细胞实验来评估不同化合物对癌细胞的抑制效果以及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化学家则根据药理学家的反馈,不断优化药物的化学结构。
在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后,终于有一种化合物在细胞实验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活性和选择性。
“但这只是在细胞水平上的结果,在动物模型上还不一定有效。”林教授提醒道。
他们将这种化合物应用于荷瘤小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