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完晶体材料问题后,大家的焦点又转移到了激光晶体加工的挑战上。
“激光晶体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直接关系到深紫外激光的输出性能。”刘祖训说道,“目前的加工工艺在超精密切割、研磨和抛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难以满足深紫外激光对晶体表面平整度和粗糙度的严格要求。”
机械加工专家陈教授接过话茬:“我们需要研发更加先进的加工设备和工艺。例如,采用纳米级精度的金刚石刀具进行切割,利用原子级平整度的研磨盘进行研磨,并结合化学机械抛光技术来实现晶体表面的超光滑处理。但是,这些设备和工艺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而且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极高。”
赵飞扬建议道:“我们可以联合国内相关领域的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开展这方面的研发工作。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整合各方资源,加快研发进度。同时,我们也要积极申请国家的科研项目支持,确保有足够的资金保障。”
在讨论过程中,大家还提到了装备研制的难题。
“深紫外激光源的装备研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包括光学、电子学、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等。”赵飞扬说道,“如何实现这些不同系统的高效集成和协同工作,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关键问题。”
电子工程专家王教授补充道:“在高功率激光脉冲的产生和控制方面,我们需要研发高性能的电源和脉冲调制系统。这些系统不仅要能够提供稳定的高电压和大电流,还要具备快速的脉冲响应能力和精确的能量控制精度。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技术还相对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刘祖训思考片刻,说:“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深入分析和改进,结合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逐步攻克这些难题。同时,我们要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赵飞扬和刘祖训分别带领不同的小组,全身心地投入到深紫外激光源的研发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