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专家陈教授建议道:“我们可以采用新的编码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智能压缩和分包传输。同时,在接收端进行数据重组和还原,提高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赵飞扬表示赞同:“这个方法很有可行性。我们还可以在北斗终端设备上增加缓存功能,当信号不好时,先将数据暂存起来,等信号恢复后再进行批量传输,避免数据丢失。”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团队在北斗系统与现有项目的融合应用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在实际的动车组运行测试中,安装了北斗监测系统的列车在行驶过程中,轴承的各项数据通过北斗卫星稳定地传输到了监控中心。
“轴承温度、振动等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且定位信息显示列车运行轨迹准确无误。北斗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我们对动车组运行安全的保障能力。”赵飞扬看着监控屏幕上的数据,满意地说道。
在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方面,北斗的短报文通信也成功实现了对多个偏远地区输电线路的远程监控和应急指挥。在一次突发的恶劣天气导致输电线路故障时,现场工作人员通过北斗终端及时向监控中心发送了详细的故障情况和现场图片,为抢修工作提供了关键信息。
“多亏了北斗系统,我们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现场情况,迅速组织抢修队伍和调配物资,大大缩短了停电时间。”电网公司的负责人对赵飞扬和刘祖训的团队表示感谢。
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对北斗终端设备的功耗、体积和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实验室里,团队成员们又开始了新的攻关。他们尝试采用新的低功耗芯片和节能技术,对北斗终端进行优化设计。
“我们要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延长其续航时间。同时,通过小型化设计和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使其更易于推广应用。”刘祖训对团队成员说道。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一款新型的北斗智能终端。这款终端不仅体积小巧、功耗低,而且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