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动车组轴承上安装了特制的北斗定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不仅能够精确测量轴承的位置和位移变化,还能将数据通过北斗系统的卫星链路传输到监控中心。
“大家注意,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和角度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我们要反复校准,确保每个传感器都能稳定工作。”赵飞扬叮嘱着团队成员。
在模拟实验中,当动车组模型高速运转时,轴承的微小位移变化通过北斗定位传感器迅速传输到了监控屏幕上。
“看,数据传输非常及时,而且定位精度极高。这为我们提前发现轴承的潜在故障提供了有力支持。”工程师小张兴奋地说道。
由于列车运行过程中的震动和电磁干扰,北斗信号有时会出现短暂的中断或波动。
“我们得想办法增强北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或许可以采用特殊的屏蔽材料和信号增强技术,对传感器进行优化。”赵飞扬皱着眉头思考着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刘祖训则带领另一组团队成员致力于将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应用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远程监控和应急通信中。
在一个偏远山区的柔性直流输电线路施工现场,刘祖训和团队成员们正在安装北斗终端设备。
“这里地形复杂,通信信号较差,但北斗的短报文通信不受此影响。我们要确保每个输电塔上的设备都能正常工作,实现对线路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回传。”刘祖训对工人们说道。
当输电系统正式运行后,一旦某个输电塔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现场的北斗终端设备会立即将故障信息通过短报文发送到监控中心。
“收到了!故障位置在aa区域的bb号输电塔,初步判断是绝缘部件出现问题。我们马上组织人员前去维修。”监控中心的技术人员根据北斗传来的信息迅速做出反应。
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了短报文通信的一些局限性。例如,每次发送的信息量有限,对于一些复杂的故障数据和图像信息,传输效率较低。
“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对数据进行高效压缩和优化传输,充分利用北斗短报文的有限带宽。”刘祖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