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王闻言虚心接受,作揖道:“儿臣遵旨。”
随即皇帝缓缓起身,将桌案上的卷轴仔细卷了起来,递给汤思退:“此次恩科殿试题目朕已亲笔拟定,待殿试开始,就由相国宣读吧。”
汤思退俯身跪地,双手高举,恭敬接过卷轴,大声答复道:“谢陛下隆恩。”
不久后,各地举子身着崭新儒服,怀揣梦想与抱负,齐聚紫宸殿外。初来乍到的留正神色紧张,双手不自觉地反复揉搓衣角,时不时看向身旁的仕林,眼中满是不安与求教。
而仕林却也并非首次来到此处,要说心如止水是假,但也并未感到忐忑不安。但先前种种,也无不在告诉仕林,绝不可掉以轻心,依照大宋律例,凡进入到殿试的举子,除徇私舞弊之人,皆有功名,可入仕为官,能来到此处的,皆是全国各地的能人志士,踏入大殿的每一步,都是他们十数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读换来的,谁也不是等闲之辈,其中也定不乏将来的朝中栋梁。
科举只不过是通往仕途之门,入门之后,将来的艰难险阻,更比寒窗苦读来得艰辛,无论是为人处事,亦或是钻研政务,在应对官场的明争暗斗,都需要非凡的智慧与定力。在这权力交织的朝堂之上,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眼前的莘莘学子,眼下都是意气风发,满腔热血,渴望一展胸中长虹,但当他们真正面对错综复杂的朝局或是在一次次与外敌或同僚周旋之际,再被有心之人暗算腐蚀下,是否还会坚守初心,在这混乱纷争的时代恪守本真,一切都犹未可知。
自仕林记事以来,除了家人,他不相信任何人,包括在当年做建王伴读时,亦或是后入了郕王府,身边周遭的纷乱,让仕林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表面迎合,时刻保持清醒。他深知即便是皇帝和建王,看似的信任与期许,不过都是基于他“文曲星”的名号,他们要的,不是许仕林,而是要一个能挽救大宋,匡扶社稷,鼎定乾坤的“文曲星”。若是有朝一日,自己让皇帝失望,他也会如同一件被丢弃的衣物一般,被丢至一旁。
望着一旁噤若寒蝉的留正,仕林则面色沉稳,目光坚定,拍了拍留正的肩膀,低声安慰:“留兄莫慌,但尽所能,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