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虽说确实落后,但核心铣削设备、热处理系统和自动测试台均处于良好状态。
最重要的是,此次收购不仅获得了实体设备,还完整打包了原厂的技术文档、设计图纸、工艺参数数据库,以及全部可转授权的实用型专利。
说白了——这就是一整套“拆箱即用”的工业化骨架。
只要装得下、供得上、跟得起,就能直接开机生产。
收购价格,在保罗几轮艰难谈判之后,最终与银行方面达成一致:974万欧元,相当于一千一百万人民币。
一半用于设备与资产估值,另一半则用于员工遣散与中层管理团队的转岗安置。
款项汇出,绕的是香港一家离岸公司渠道——账目干净,流程隐蔽,足够避开大陆系统的“过度关注”。
麦麦提拿出的对接公司,并不是作为主平台的“亚风公司”——而是“深航新能源设备服务部”。
名义上“代理零部件”,实际上是为国产化路径预留出合法合规的技术缓冲区——既能吃得下外部资源,也能腾得出机制空间。
钱款到账后,设备很快被封箱装柜,列入航运清单,准备从鹿特丹港发往深圳盐田港。
不过,比设备更早动身的,是三名来自原厂的技术管理骨干
这是保罗先生亲自出面游说的原厂管理人员——他告诉他们,香港那边的雇主愿意提供远高于市场的待遇,并承诺技术职责不变、工作内容不缩水。
在荷兰制造业渐次收缩的大背景下,他们能选择的其实不多。而这份来自东方的邀约,至少给了他们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
三人最终点头接受:
彼得·德容:原机械加工车间主管,精通传统车铣设备调校,专长于中型齿轮与联轴器的精密公差管理,也是厂里唯一能单人搞定750kw主轴联轴器内孔偏摆调校的人
汉斯·鲁特曼,设备技改工程师:擅长将80年代老设备进行局部自动化升级,能在不更换主控系统的前提下改接plc模块,是“花小钱搞定产能”的高手;
艾丽斯·冯·韦斯特:负责技术文件管理与客户联络,既懂图纸标准,也懂各类合同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