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生活在各种不同气候下的人类,也没有因为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而演化成各式各样的不同人种。这里所说的那个人种,可不是指不同肤色的那个人种,而是指一种不同的物种,而且还要与原来的具有生殖隔离。尽管基因会高度相似,但染色体则完全不一样。
虽说不同环境因素是可以对个体的生理特征及生活习俗、饮食习性产生影响,但这种变化通常局限于表型特征,并非宏观进化上的基因变异。
正如猩猩与人类。尽管猩猩和人类的基因相似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九,但猩猩跟人类可不是同一个物种,而且还有生殖隔离。
猩猩的染色体是四十八条,而人类(除去先天性基因疾病的21-三体综合症的患者)正常染色体都是四十六条。
21-三体综合症患者的染色体虽然是四十七条,但这可不是人类的进化,而是一种先天性基因疾病。因此,这才比常人多出了一条二十一号染色体。
虽然曾经有观点认为人类的祖先可能是生活在至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的“奇迹秀山鱼”演化来的,但在志留纪之后的岩层中,人类却并未发现任何关于“奇迹秀山鱼”演化成灵长类线性演化历程的过渡性中间物种的化石。
这里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设想一下:一条鱼演化成人类的线性演化历程。它不可能是一两代就能完成从一个物完全过渡成另一种物种,并且与原来的物种形成生殖隔离的新物种,而是通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作,长时间的自然选择作来的。
首先它的“鱼鳍”要长出灵长类动物五指的轮廓。就这点,它都要经过无数代,一点点、一点点的渐进而来。那也就是说,都出现了成千上万代中间物种了,而化石最缺的就是证实这类“中间物种”存在过的证据。
就算它一开始,就是鱼鳍有灵长类五指轮廓的水生,要演化成陆生,那也要经过两栖的那一阶段,然后才能慢慢演化成纯陆生。
首先就演化成两栖这一过程,都不简单。因为它的鱼鳍要慢慢演化成陆生动物具有的四足,而这一过程,可不是一两代就能完成的,也是要经过成千上万代,一代代、一点点的慢慢演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