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那是一个黑暗与动荡交织的时代。政权更迭如走马灯,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柴荣,这位出身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的英雄人物,在这乱世中横空出世。他心中怀揣着“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蓝图,犹如一颗照亮黑暗的星辰,给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带来了希望。
柴荣亲政后,凭借着“高平之战”的赫赫战功,一举巩固了自己的权威。在那场战役中,周军面临北汉与契丹联军的强大攻势,柴荣却临危不乱,亲自指挥作战。他身先士卒,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最终成功击退联军,稳定了后周的局势。此后,他开始大力推行改革,整顿军队、发展经济、减轻百姓负担,在他的努力下,后周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然而,柴荣深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局面必须结束,只有实现统一,百姓才能真正过上安定的生活。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北方,那里有被他视为心腹大患的辽国,还有那战略意义极其重要的幽云十六州。
然而,命运却对柴荣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的北伐大业尚未完成,便因重病英年早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柴荣的早逝,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后世的历史学家对他评价颇高,司马光称他为“五代第一明君”,更有甚者感叹“若更延数年,燕云必复”。柴荣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所留下的光辉却永远熠熠生辉。他的北伐壮举,是他英雄生涯中的重要篇章,也为后世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二、北伐的导火索与初期部署
1 辽国局势的契机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势力逐渐强大,对中原政权构成了巨大威胁。辽穆宗在位期间,其统治荒淫无道,不理朝政。他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导致辽国内部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原本就松懈的辽国边境防守,在这种情况下更是漏洞百出。
柴荣敏锐地察觉到了辽国的困境,他深知这是北伐的一个绝佳时机。公元 959 年,柴荣决定亲率大军北伐。当时,朝堂之上对于北伐一事议论纷纷。一些大臣担心北伐的风险,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但柴荣却坚定地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