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时期,刘知远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他招揽人才,扩充军队,加强与地方势力的合作,逐渐在黄河中游地区形成了自己的一股强大势力。这种势力既不依赖于后晋,也不屈从于契丹,成为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
刘知远的这种蛰伏并非毫无目的,他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机会,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清楚地认识到,在那个乱世之中,只有拥有足够的实力和地盘,才能够在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他不断充实自己的力量,等待着历史赋予他的机遇。
二、“顺势而为”的夺权策略
(一)契丹撤离后的权力真空
947 年,契丹军队在耶律德光的率领下第三次大规模南侵。这一次,契丹军队势如破竹,攻入开封,灭了后晋。
然而,契丹对中原的统治并未如他们所愿那般顺利。由于契丹军队的烧杀抢掠和残酷统治,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的起义军纷纷崛起,对契丹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抵抗。使得契丹的统治陷入了困境,难以维持。
在这种情况下,耶律德光不得不做出撤军的决定。他率领军队匆忙撤离中原,返回北方。耶律德光的撤军速度之快,甚至连契丹内部的一些将领都感到意外。
随着契丹的撤离,中原地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这一时期,战乱刚刚平息,社会秩序极度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各地的军阀和割据势力趁机崛起,纷纷争夺地盘和资源,企图在混乱中建立自己的政权。原有的中央政府已经不复存在,地方上的官员和将领们各自为政,导致政治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面对这样的局势,各方势力都在寻求建立新的政权,以填补这权力真空。后晋的旧臣们有的希望能够恢复后晋的统治,有的则试图投靠新兴的势力,以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地方上的豪强和军阀们则野心勃勃,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称霸一方;而一些有识之士则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稳定、繁荣的新政权,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原人民。
在这个关键时刻,刘知远敏锐地察觉到了历史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