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公的担忧不无道理,只是在下既然敢行此水路,自然有应对之策。
黄河河道的暗礁以及三门峡上的人门峡礁石,早已安排河工营的都监高尚前去清除,想必很快便有消息传来。
今日相聚不易,还是莫要因揣测坏了兴致。”
众人听他这么说,一时都不好再言语。
…
随后众人移步到花园中的亭台楼阁,准备举办一场文会。
亭中,笔墨纸砚早已备好,四周花香馥郁,月色如水般倾洒,不远处的黄河在月色下隐隐泛着波光。
王拱辰满面春风,抬手指向黄河的方向,率先提议。
“今日诸位才俊齐聚,实乃难得。
瞧,那黄河就在不远处奔腾不息,不如就以黄河为背景,赋诗作词,为这聚会更添雅趣,让我等一同在这诗词中领略黄河的气魄。”
众人纷纷点头应和。
司马光站起身,清了清嗓子,率先吟道。
“浩浩黄河映月流,波光浩浩诉千秋。涛声依旧人非昨,唯有山川眼底收。”
此诗一出,众人纷纷称赞,掌声响起。
接着,数位官员依次起身,吟诗诵词,文采斐然,赢得阵阵喝彩。
轮到苏轼时,他不紧不慢地站起身,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眺望黄河片刻后,昂首朗声道。
“河奔万里入眸来,浪卷星辰意自开。淘尽英雄千古事,空余浩气满苍苔。波翻似诉兴亡恨,水涌犹怀济世才。且看今朝风雨路,豪情共与大河裁。”
诗罢,全场先是一静,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王拱辰不禁赞叹。
“苏判官果然才思敏捷,这首诗既写出了黄河的磅礴,又蕴含着对古今的思考,实乃佳作!”
苏轼微笑着拱手致谢。
“不过是见这黄河之景,有感而发罢了。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面对这千古奔流的黄河,心中诸多感慨。”
徐子建望着苏轼,眼中满是敬佩。
“子瞻兄大才,此诗定能流传。”
众人沉浸在诗词的美妙世界中,气氛热烈而融洽。
这时,王拱辰目光一转,落在徐子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