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慕北全程没有移动,ta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用肉眼静静地看完了整场入侵、抵抗、劫持、复制、再扩散的全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以上这场噬菌体入侵细菌的完整过程,需要高倍电子显微镜、荧光染料标记、图像叠加演算才能捕捉到。
而现在,却可以清晰明了地投射在慕北的视网膜上。
更重要的是,慕北的思维器官也跟感知力一起,已完成适配。
过去必须依靠放大、锐化等复杂预处理流程才能利用的微观图像,现在无需任何多余的预处理,就可以直接读取,看见,并理解。
看完这场微观层面的战斗后,意犹未尽的慕北,又下意识地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另一侧空气中的空白处。
然后,便看见了它们。
那是一群漂浮在空气中的极小颗粒,有的呈球形,有的略扁,外壳粗糙、突起,正缓慢翻滚、旋转、下沉。
花粉,以及一些真菌的孢子。
它们并非无序漂浮,而是在气流与重力的拉扯中,沿着某种高度复杂的动力学轨迹运动着。
有些花粉颗粒的外壳呈双壳结构,表面布满了高度对称的刺突与沟槽。
当它们在空气中旋转时,阳光穿透微粒间隙,在其表面打出细小而连续的明暗波纹,像一颗颗被精密雕刻过的微型球体。
每一次转动,都会制造出轻微的光线折射偏移,仿佛整个结构本身正在低频振颤。
而在它们身后,空气中浮现出一丝丝极其微弱的彩色光晕,像是微观层面的彩虹,颜色淡得几乎不可分辨,却又在慕北的视线中留下了某种难以忽视的“存在感”。
更远处,一枚真菌孢子正缓缓展开自己的外膜。那是一种极薄的纤维结构,从孢子体表向四周撑开,呈六瓣式的放射状对称,在空气微流中轻轻鼓动。
就像一朵慢动作绽放的暗色花朵,每一根纤维的张力都在精准地调整,以平衡空气浮力与下沉速度。
就在慕北如痴如醉地观看微观层面的绝景时,各种各样的数据自动在ta的神经网络中浮现:
孢子外膜的展开角度、空气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