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六郎于五十七岁那年,病故于鄚州。皇帝派专使陪同六郎的长子杨文广(戏剧中写杨延昭的儿子叫宗保,宗保的儿子叫文广)前来护送灵枢回他的原籍太原。
郑州百姓顷城而出,跪围着灵车,失声恸哭,要求将六郎葬在鄚州,以其在天之灵,警戒边防。
杨文广和皇帝的专使感受到众情难却,便让马童驰报佘太君裁定。
佘太君提出另做一口棺椁,把六郎的衣冠和宝刀放在里边,于鄚州北城修六郎冢,以慰当地人民。
从此,鄚州建起了六郎冢,成为民众祭奠民族英雄的纪念地。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百姓逢节敬拜。
[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纪振伦(秦淮墨客)校阅的《杨家府演义》、熊大木的《杨家将传》(又名《北宋志传》《杨家将演义》)等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宋史》《杨家府演义》《杨家将传》皆有精彩着录。]
断垣衰草野狐鸣,曾说六郎此驻兵。
千载烽烟锁旧垒,三军旗鼓剩荒城。
雁门重镇雄西北,杨氏边勋勒弟兄。
铁马不嘶烽火静,至今惟有塞云横。
(《杨六郎城怀古》清 ·周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