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花伸出手往下压了压,说道:“知青下乡是国策,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能力范围内做好我们应做的事情。首先,是住的问题。知青只会越来越多,让这些知青住老乡家里不太合适,容易闹矛盾,干脆建一个知青点。每个知青都有安置费,这些安置费我已经领回来了,用来建房还是够的,剩下的钱换成粮食给他们,也足够支撑他们到分粮的时候。”
大家听到知青是有安置费的,既然不用村里出钱,那他们也没啥意见。
李莲花又说:“知青有男有女,这房子就不建大通铺,建成那种小单间,一人一间也少些矛盾。”
“反正用的是他们的安置费,我没意见。”温宁第一个响应。
其他人听温宁这么一说,也是,又不是花他们的钱,建成啥样都行。
一个多月的时间,知青点就建好了。总共十间房间,每个房间也就十平米,等以后人多房间不够的时候再扩建就行了。房间里面放了一张简易的床,别的什么都没有。也别嫌弃,毕竟这条件已经比绝大多数的知青点都要好很多了。
到了去接知青的时间,温宁去牛棚套了牛车,自己坐在牛车上,冯宝宝坐在牛背上,两人往镇上赶去。
“二锅,知青是啥子?”
“就是知识青年。”
“他们来咋子?”
“来我们这儿生活。”
“为啥子?”
“因为城里粮食不够吃,工作岗位不够,住房不够。”
“来乡下就能吃饱了吗?”
“只要他们肯努力,至少饿不死。”
冯宝宝懂了。
有温宁和李莲花在,冯宝宝从未饿过肚子,还经常吃肉,但她以前在山上饿得只能啃竹笋的滋味她至今都忘不了。饥饿的感觉是非常难受的。
到了目的地,知青们被各自村社的人接走,他们也接到了分配给李家村的五个知青。
温宁拿着名单点名:“谢昭良、龚远、周兴和、梁月、王红霞。”
“到!”
三男两女,一个个青春洋溢,面上还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这时候的知青都是主动报名,志愿支援乡村建设的。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