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名人,知名大学的名人校友,他们的心路历程,是一所大学的精神资料库。
学校机制的独到也是很引人关注的。比如国外很多大学是名人捐资兴建,并且都设立了私人捐助奖学金,这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贫富的距离,形成了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的社会和谐。出身贫困家庭的孩子,也会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的公平性得到提升。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身公益事业,许多从学院走出的企业家,纷纷为母校捐款。
在《北大人》杂志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题是为什么上大学?听上去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社会热点。自从大学不再包分配,专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就凸显 出来。所谓热门专业都是就业市场火爆的专业,人满为患,大家削尖脑袋往里钻。而一些国家急需人才的专业,却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革命的年代,甚至战争年代都一直有人主张教育救国,那时的学生上大学都自然地想到救国。不少人放弃了热门专业,去学国家需要的冷门专业。而和平时代的今天,人们对专业的选择却从自我出发了,两个阵营的人争论异常激烈。
进入九十年代,北大以其在国际上的声誉,开始了与国外名校的广泛合作,尤其在研究生阶段,学生们可以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参与最前沿的学术研究。
大学学生会是不可小觑的存在,你眼中的学生娃娃能量很大。现在的北大学生会更是手握经济大权,这一点跟以往的学生会不可同日而语。掌握经济大权好处很多,无论组织活动,邀请名人名家都有自主权。
但也有负面作用,就是在富甲一方的学生会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会,这个由同龄人组成的团体,在大学校园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你再有才华也不及别人身后有资本的力量,这不能不令莘莘学子黯然。
在校园内,学生会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调研等。同学们积极参与,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感。但也有不少教授反映,往往家境贫寒的学生不热衷参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