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扳倒奕欣啊,那难度系数简直比登天还高!慈禧太后这次出手,那可是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踢到了“铁板”上,把自己给弹回来了。这次免职啊,慈禧太后那是给奕欣来了个“突然袭击”,就是想打压打压他,让他知道谁才是朝廷的老大。
结果呢,朝廷里的大臣们纷纷上书,为奕欣求情,那场面啊,跟“集体请愿”似的。大臣们都觉得奕欣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能就这样轻易地把他给免了。慈禧太后一看啊,嘿,这机会来了!她就顺水推舟,把奕欣的职务给恢复了,但“议政王”的封号却给拿走了。
这一手啊,那可是“明升暗降”,奕欣的权力一下子就“缩水”了,地位也“降级”了。而慈禧太后呢,威望却因此“蹭蹭”往上涨,大臣们都觉得她是个有手腕、有心计的女强人。从那以后啊,慈禧太后就玩起了“分权制约”的把戏,慢慢地削减奕欣的权力,就像是在削一个苹果一样,一点一点地削。
那时候奕欣正忙着推行洋务运动呢,他想让大清朝也跟上世界的步伐,变得强大起来。慈禧太后表面上说支持奕欣的洋务运动,可背后却任由那些顽固派去“捣乱”,给奕欣使绊子。那些顽固派啊,就像是一群“拦路虎”,整天想着怎么阻挠洋务运动的进行。
这慈禧太后啊,简直就是玩“宫斗”的高手,把奕欣玩得团团转。她一会儿给奕欣下个套儿,一会儿又在背后捅他一刀,让奕欣是防不胜防。慈禧太后那心思啊,全放在怎么控制奕欣上了,就想把他排挤走,让他的权力“缩水”,自己好独揽大权。
这时候啊,同治帝的老师倭仁登场了。倭仁这个人啊,可是顽固派里的“扛把子”,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头衔挂着,还是个蒙古贵族,身份那是相当“尊贵”。他整天就想着怎么维护大清朝的“传统”,反对一切新鲜事儿。
洋务运动那时候啊,倭仁这个“理学名臣”、“三朝元老”可没少掺和朝政。他就像是个“老顽固”,整天跟奕欣对着干。特别是1867年的同文馆之争啊,那场面简直就是倭仁和奕欣的“辩论大赛”。
同文馆啊,是奕欣为了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学馆,可是倭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