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3/7)页
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时期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无数家庭因此家破人亡。士兵们被迫出征,而他们的家人则在后方悲痛欲绝。杜甫通过对这一场景的真实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的同情。
    还有《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这首诗看似在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盛景,实则通过对他们奢华生活的揭露,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
    四、战乱流离与反映社会现实
    (一)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叛乱如同一场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唐朝。安禄山和史思明率领叛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唐朝的统治阶层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曾经繁荣的帝国瞬间陷入了战火之中。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逃亡途中的诗歌创作
    杜甫在战乱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被叛军俘虏,押解至长安。在长安期间,他亲眼目睹了长安被叛军铁蹄践踏后的惨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春望》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战乱中的悲痛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山河依旧,但国家已经破碎,春天的长安城一片荒芜,他因感时伤世而落泪,因与家人离别而忧心忡忡。
    后来,杜甫逃出长安。在逃亡的过程中,他又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战争灾难和百姓痛苦的诗作。这些诗作充满了血泪,如泣如诉地讲述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五、为官时期与继续忧国忧民
    (一)短暂为官与政治理想
    杜甫在凤翔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为皇帝提意见的官职,杜甫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向皇帝进谏,希望能够为国家的复兴出一份力。然而,他的耿直性格却触怒了肃宗。他因为直言不讳地指责一些官员的不当行为和一些政策的不合理之处,最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二)离官漂泊与创作高峰
    
第(3/7)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唯我道外卖小哥的温柔女房东负鼎让你和亲,你让女帝变娇妻?穿书校园,我癫亿点怎么了?重回70:囤满物资,替妹下乡!这个妖师有点无敌天命神算退学三年后,我开着六代机空降校庆都重生了就别结婚了吧